当前位置: 首页   >   组内动态   >   近期成果   >   正文

课题组孔祥婧博士在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》发表了研究论文

作者:    信息来源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4-10-09

过渡金属配位化学和生物化学中,氧化态的转换广泛存在。通过电子转移在不同氧化态之间进行转换,使配合物能够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和生命过程,例如Werner配合物[Co(NH3)6]2+在空气中可以转变为[Co(NH3)6]3+,以及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Fe(II)Fe(III)之间的转化,使细胞和组织能够进行氧气的运输和供应。然而,在晶态多孔材料中,空气诱导的可逆氧化还原并能保持晶体结构稳定的情况较为罕见,这是由于本身具有良好稳定性且表现出氧化还原活性的材料较少。据我们所知,MOFs中金属簇构筑单元(MBB)节点的Co(II)/Co(III)自发且完全的氧化还原转化尚未被报道。

本工作中,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面心立方(fcu)拓扑结构的同构钴-吡唑框架(fcu-L-Co),该材料由Co8 MBBs和吡唑配体(L)组成。研究发现,fcu-L-Co能够在空气中自发从Co(II)8Co(III)8 MBBs转变,并保持晶体结构的完整性,这是在MOFs中首次观察到此类转变。这种转变也可以通过水蒸气吸附循环、加热或化学氧化实现。通过将fcu-L-Co(III)暴露于水合肼溶液中,还能实现逆向转化。fcu-L-Co(II)30%相对湿度下表现出较高的水蒸气吸附量,可达0.55-0.68 g g1,而在fcu-L-Co(III)中,吸附拐点移至更低的相对湿度,并且框架稳定性有所提高。


我们采用晶体工程方法开发了一类新型的MOFs材料,其MBB表现出自发氧化还原化学特性。由于晶体结构的保持和原位光谱技术的应用,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可逆相变过程。该研究成果为设计和发现可重复使用的固态氧化还原多孔材料,用于高效气体和蒸汽捕获及催化提供了参考。


全文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full/10.1021/jacs.4c09173


 

 Copyright©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.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 京ICP备15000288 号